查看原文
其他

十八洞:幸福的炊烟袅袅 氤氲着无数贫困村不远的未来

观潮君 观潮的螃蟹 2020-12-20


从十八洞村,到花垣县城,
有34公里的路程。
这样的距离,在平原地区,
骑自行车大概只需要一个半小时,
开车则更快,不过二三十分钟。
 
放在一个稍大的城市里,这样的距离、这么短的通勤时间,简直可以用“幸福”来形容了。可是,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在花垣县十八洞村,在这个山高路险的旮旯,这个距离,却曾是近在眼前却“可望而不可即”的距离,是贫困与小康的距离。
 
也正因如此,这个拥有6个村民小组、225户939人的村庄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虽然坐拥令人艳羡的自然风光,虽然有大自然赐予的丰富物产,却只能在人均0.83亩的耕地里刨食,作为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贫困村,蜷缩在大山之中,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

 
那时,每天袅袅升起的炊烟里,缠绕着十八洞村人“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”传统生活模式的无奈,也升腾着建设美好家园的期盼。
 


改变,直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。
 
2013年11月3日,这是一个值得十八洞村永远铭记的日子,也是一个值得中国扶贫史永远铭记的日子。
 
这一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花垣县十八洞村,并在这里首次提出了“精准扶贫”理念,作出“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”的重要指示。
 
也就是从这一天起,全国扶贫工作进入了快车道,“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于精准”的理念迅速深入人心,并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县、贫困乡、贫困村——包括十八洞村。
 
“对十八洞村的脱贫,要有一个立体的概念,不仅仅是钱的问题。”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,多次深入十八洞村考察的省委书记杜家毫,擘画了十八洞精准扶贫的精彩新路。

有道是,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十八洞村面貌的改观,是从对支部班子这个“火车头”进行改换、加强开始的。

 
十八洞村原本有个拥有3名成员的支部班子,3个人的平均年龄接近60岁,论文化,1个初中、2个小学,论致富能力,其中1个还是贫困户。这样的支部班子,不仅凝聚力不足,脱贫工作的带动力也不够。
 
为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,2014 年1月,花垣县委抽调5名党员组成十八洞精准扶贫工作队,同时选派第一支书驻村,工作队长和第一支书的党组织关系下转到村党支部,全力支持两委班子开展工作。
 
2017年,十八洞村支“两委”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,此前在阿联酋迪拜打“洋工”的龙书伍当选村支书,龙吉隆当选为村主任。
 
开通“湘西e路通”、践行“办事不出村,最多跑一次”、探索“互助五兴”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……通过建强班子,强化举措,群众对村支两委的满意率迅速由以往的68%上升到现在的98%, 2016年村党支部还被授予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。
 


“吃住不用愁,衣着有讲究;
增收门路广,票子进衣兜;
天天像赶集,往返人如流;
单身娶媳妇,日子乐悠悠。” 

在党支部的带领下,
炊烟袅袅的乡村,
一幅富饶美丽幸福的乡村画卷铺展开来。
 
每天一大早,寨子里就忙碌起来,随着十八洞村乡村旅游热起来,村民们忙着去摆摊变现自家农产品。村寨里养蜂的、开店的、刺绣的、办农家乐的,产业发展风生水起,村里人的口袋开始鼓起来。

 
身为孤儿的龙先兰,早年家庭变故、家徒四壁。在工作队帮助下,龙先兰学习养蜂技术,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产业,逐渐成为养蜂大户。为自己的蜂蜜产品成立了公司,并有效带动十八洞村及周边村寨养蜂户脱贫致富。收获事业的龙先兰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,脱贫又“脱单”。如今,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把生活过得比蜜还甜。
 
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,在十八洞村,第一代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施林娇放弃了城市里安稳的工作,回到家乡创业,苗族的特色文化和日常生活成为了她直播的灵感,做农活、烹饪苗族特色菜、唱苗歌成为了她的直播内容,吸粉近7万人,帮助乡亲们的特色产品拓宽销路。
 
在十八洞,像他们一样“因地制宜”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人还很多。
 
财富不会从天而降,仅有一膀子力气、一腔热情并不能创造财富。如今,十八洞村把总书记“把种什么、养什么、从哪里增收想明白”的殷殷嘱托落实到乡村振兴的日常,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,形成了乡村游、黄桃、猕猴桃、苗绣、劳务输出、山泉水等“旅游+”产业体系。
 
扶贫扶根,思想先行。针对当地群众思想观念滞后、存在较重“等、靠、要”依赖思想等问题,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通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,创新推行“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”,开展道德讲堂,开展歌咏、舞蹈、小品、苗鼓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对群众实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,让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迅速增大、愿望迅速增强、劲头迅速充足起来。
 
几年前,因不准电杆架在自己田里而“大闹村部”的施六金,村里要修建停车场,他主动无偿让出1亩多地。村道拓宽,材料和设备由工作队筹措,投工投劳全部由村民们出。六年来,乡亲们参加村内各种公共建设累计自愿投工投劳3000余个。
 


如今的十八洞村,曾经简陋的村舍环境,早已被民族特色鲜明的特色民居所代替。

曾经不通自来水、用电不稳定的村子,变成了水电全通灯火通明的所在;
曾经到镇上“一天没一个车,走路要一个半小时”,现在到处是浓荫夹道的大路,想到哪儿到哪儿;
曾经“有女莫嫁十八洞,嫁去后悔一辈子”的单身无奈,早已变成了“共30名大龄青年如愿脱单”的喜悦。


 
其中“飞地经济”发展的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,产品实现港澳直通,仅此一项,2019年十八洞村民人均可获分红1500元。组建的苗绣合作社,发展订单苗绣让留守妇女在“家门口”就业,2018年实现产值60余万元。全村还有300多名劳动力到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的深圳、广州等地转移就业,直接增收600余万元。
 
村里还引入了“步步高”投资山泉水厂,每年将按“50+1”形式给村集体分红,2018年度已实现村集体分红55万元。今年,十八洞村村办“思源餐厅”正式营业,旅游公司业已开张,直接带动70余人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停车的小小停车坪,作为进村第一站,今年已有超过60万名游客走过。农家乐、乡村民宿、特色产品销售等如火如荼发展。

 

生态停车场、生态酒店、青石铺装的古道、升级改造的村小学、卫生室、村级电商服务站、苗寨特色产品店、村级金融服务站和村级民族文化展示中心……每一处都透着生态文明新农村的气息。“城里有的这里不缺,城里没有的这里也有。”村民们幸福感溢于言表。

率先在全县退出贫困村行列的十八洞村,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4668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的脱贫成果得到巩固,走在美好生活康庄大道上的步伐越来越快。

十八洞的“鸟儿回来了、鱼儿回来了、虫儿回来了、打工的人儿回来了、外面的人来了。”2018年10月,十八洞村获评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。
 
那些成功“脱贫”又“脱单”的大龄青年,欢唱起了“苗家住在金银窝,境内自然资源多,精准扶贫来领航,户户脱贫奔小康”。

 
而此炊烟已不是彼炊烟,炊烟的滋味在“精准扶贫”里一再升华,夹杂着甜甜的喜悦之意,丰盈而淳美,烘托着焕然一新的村庄,和谐着炊烟下富足的生活。
 
这生活,
是十八洞村人的当下,
是湖南无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村庄的缩影,
也是中国无数贫困村庄不远的未来。

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,转载请注明。

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。

本周热文
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